內容導航:
3D 曾給我們留下無限幻想
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的《工廠的大門》公映。電影中,盧米埃爾工廠大門打開,歡笑的工人魚貫而出,開啟了人類追逐電影的夢想。而在那之前,人們對3D的追逐早已開始。
美國詩人和醫(yī)生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在1859年6月號的《大西洋月刊》里寫道:“感覺自己的思想走入圖像的深處,前景中大樹的枝丫仿佛能刺中我們的眼睛。”
老霍姆斯不僅和愛默生、郎費羅、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一起同屬“星期六俱樂部”,還在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擔任解剖學和生理學教授,他對立體影像技術也頗有研究。人在觀察同一物體時,雙眼分別看到的影像會有些微區(qū)別。當兩只眼都睜開時,這個物體在視網膜成像時,左右兩邊的印象就映合起來,能夠讓人準確地辨析出物體的遠近距離,從而產生一種立體感。正因為如此,人們不僅可以分辨出事物的高度、寬度、表面顏色和明暗程度,而且還可以判斷出物體離我們的遠近程度和物體之間的相隔距離。
其實,霍姆斯并不是第一個注意到雙眼成像區(qū)別的人——古希臘名醫(yī)伽林1700多年前就發(fā)現了這一點,但他卻是第一個把立體影像技術寫進詩里的人!斑@是夢幻般的折射,也是一種洞察力,讓我們好似離開了身體,在一個又一個場景中巡游!
1860年,霍姆斯甚至設計了自己的立視鏡——一副造型優(yōu)雅的視鏡,木頭雕刻的外框里鑲嵌著鏡片。當然他也不是立視鏡的發(fā)明者,在他之前20年,英國科學家查爾斯?惠斯通爵士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立視鏡。但相比于惠斯通的笨重家伙,霍姆斯的立視鏡更小巧,可以拿在手上隨時用于觀察。
隨著電影的誕生和發(fā)展,3D技術也開始了與電影的融合。早期的電影雖然情節(jié)和技術都很簡單,3D的影子卻已若隱若現。
在1903年的《火車大劫案》的片尾,一個劫匪舉起手中的手槍,向鏡頭開槍。當時的電影觀眾有沒有被這個鏡頭嚇住,還有待考證,不過那確實算是一個3D時刻,觀眾的大腦在看到這個鏡頭后,會立即測算自己和劫匪之間的距離,并考慮子彈的路徑和速度。
類似的場景也一直穿插在其后的電影中。直到1991年《俠盜王子羅賓漢》中亂竄的箭頭,以及《駭客帝國》三部曲中向觀眾飛來的子彈,3D的色彩都能在很多非3D制作的電影中找到。
《駭客帝圖》中的子彈頗具3D色彩
是的,讓我們產生無限遐想的3D投影,距今已經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如果要追溯的話,就得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種主流3D電影出現開始了,可以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3D電影。那時,人們相信3D就是電影的未來,并對3D注入無限的幻想,同時也給3D的發(fā)展傾注無限的能量。諸如《非洲歷險記》(1952),《黑暗中的人》(1953),《蠟像館》(1953),以及《宇宙訪客》(1953)一類的電影,這種新技術第一次顛覆人們的視覺,讓觀眾們激動不已?墒呛镁安婚L,雖然來勢洶洶,年幼的3D卻沒能站穩(wěn)腳跟,只剩得少數的3D影院在昂貴而復雜的放映設備上苦苦掙扎了一段時間,就連很小的錯誤都能讓雙投影系統(tǒng)失去同步從而破壞3D效果。慢慢地,觀眾對黯淡的圖像質量和不甚理想的觀看條件感到不滿,人們對3D的幻想第一次破滅了,3D電影只得蟄伏,許多年蟄伏。
1952年觀看《非洲歷險記》的觀眾
霍姆斯立視鏡的仿制品
又在上世紀80年代,3D有過一次短暫的復辟。這一次,技術有了一些進步——電影院能夠用單獨一臺而不是兩臺投影機顯示3D。這極大程度地減少了同步錯誤出現的幾率,雖然放映師為了修復膠片而進行的一次不正確的粘合仍然會讓電影失去同步,這個時期還出現了IMAX 3D。有那么幾年,3D享有了一次健康的復蘇,而人們又一次確信3D影院是正確的方向,我們的幻想在繼續(xù)著,再一次被點燃。
然而,隨著《大白鯊3D》(1983),《黑色星期五3)》(1982),以及《鬼屋3D》(1983)這些節(jié)目面市,觀眾們很快就對這些花招感到厭倦了,對3D的狂熱再度消退,冰封。似乎這些曇花一現的想象被深度傷害了,我們將隨著3D一起放逐,一起消失,甚至不再讓自己抱有任何幻覺了。
這次,我們忍著無奈和遺憾同3D剝離。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
【內容導航】
- 第1頁·2011 我們對“視界”充滿新期待和幻想
- 第2頁·3D 曾給我們留下無限幻想
- 第3頁·3D和其他新事物一樣歷經漫長的試探期
- 第4頁·3D來了 我們見證“視界”革命
- 第5頁·3D幻想光環(huán)會讓我們迷失自己
- 第6頁·我們有約 3D電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