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大劇院聯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推出的高清歌劇《圖蘭朵》,3月23日、24日與觀眾見面。來自上海大劇院的信息顯示,《圖蘭朵》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演出之前,甚至連加座票均已售罄,其受追捧的程度堪比以往的重量級演出。
據上海大劇院介紹,《圖蘭朵》之后,由譚盾作曲、指揮的高清歌劇《秦始皇》,也將于今年5月呈現在上海觀眾面前。此外,《蝴蝶夫人》和《阿依達》兩部作品還有望參加上海電影節(jié)的展映活動。
從現場演出到高清呈現,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其與演出業(yè)的深度融合,傳統(tǒng)的舞臺演出正日益進入數字化時代。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不僅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且為藝術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對于演出業(yè)的發(fā)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大都會的“高清”歌劇
“高清歌劇”的設想,源于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彼得·蓋爾博。
作為一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老牌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從2002年開始,票房成績不斷下滑。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主要原因是觀眾數量有限。盡管大都會歌劇院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歌劇運作機構,每年要上演20多部歌劇,日間彩排、晚場演出、周六周日以及深夜裝臺,“大都會”的舞臺幾乎24小時夜以繼日地工作,然而,能進入劇院現場觀看歌劇的觀眾人數依然有限。此外,即使是“大都會”這樣的品牌劇院,同樣面臨觀眾老化的問題。調查顯示,“大都會”觀眾的平均年齡為60歲,且呈一年增加一歲的趨勢。
如何吸引更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走進劇院,成為關系到大都會歌劇院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2006年,曾經擔任索尼唱片老總的彼得·蓋爾博出任“大都會”總經理。基于對現代技術的敏感,彼得·蓋爾博設想,如果通過自己熟悉的、業(yè)已成熟的高清攝錄技術,將“大都會”的歌劇同步傳送給美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電影院,觀眾人數是否就能大幅度增加?于是,“大都會高清轉播版歌劇”應運而生。當年9月,歌劇《蝴蝶夫人》在大都會首演時,15臺高清攝像機在臺前臺后同時工作,以觀眾的角度抓取畫面,并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同時進行高清轉播。這種全新的視聽方式,令許多觀眾耳目一新。此后,大都會歌劇院和NCM Fathom合作,向AMC、Cinemark、Regal集團等電影院線進行衛(wèi)星轉播,同時也向一些演出中心和大學校園進行轉播。
除了新穎的形式,相對低廉的票價尤其讓年輕觀眾心動。在大都會歌劇院觀看一場歌劇,一般得花100多美元,而在電影院觀看高清轉播,卻只要20美元。此舉,一下吸引了眾多習慣進影院卻很少進劇場的年輕人。很多年輕人觀看高清歌劇后,逐漸被吸引進大都會歌劇院,觀看現場演出。
在這項技術推出的第一年,大都會系列歌劇就在英國的7家劇院、日本的兩家劇院和挪威的一家劇院同步上演。德、意、法等歐洲國家也于次年加入了進來。如今,高清歌劇已經進入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劇院和數字影院,并且成為許多影院最為成功的增值業(yè)務之一。據統(tǒng)計,2010-2011年度,大都會高清歌劇通過影院轉播獲得的收入達到6000萬美元,為全年的總收入貢獻了27個百分點。
除了在數字影院中進行同步的衛(wèi)星轉播,大都會歌劇院還在廣播、iPod下載程序、Met網絡(手機網絡)在線視頻上推廣歌劇,并免費提供高清的直播信號給部分紐約市的公立學校。這些舉措,讓劇院的觀眾群得以大大拓展。據悉,每年到大都會現場觀看歌劇以及收看“高清轉播系列”的觀眾人數,超過了300萬。
高清歌劇走進上海大劇院
最初聽人說起大都會高清歌劇的時候,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并沒有太當回事。直到親身感受了高清歌劇的視聽效果以及運作模式之后,他才驚嘆:原來,歌劇真的進入了數字高清時代。
此前,上海大劇院一直盼望能將大都會歌劇院這樣頂級歌劇院的作品帶到上海,但是由于歌劇引進涉及環(huán)節(jié)眾多,并受檔期、人員、空間、地理等很多因素的限制,要實現這一愿望并不簡單!案咔甯鑴 眲t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決定借助高新技術,讓上海觀眾能夠同步地、身臨其境般地領略到世界頂尖歌劇院的最新作品。
不過,直播的方式并不合適,因為,中美兩地存在時差,大都會在當地下午演出歌劇時,上海正是后半夜。后來,大都會推出了高清播放帶,可以隨時隨地播放,時差問題得到了解決。上海大劇院決定,2011年大劇院13周年院慶之際,取消演出《天鵝湖》的慣例,而代之以播放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高清歌劇。
為適應高分辨率畫面,上海大劇院配備了寬18米、高7米的特制高清大屏幕,與大劇院舞臺臺口尺寸完全相同。此外,據上海大劇院工作人員透露,大劇院還從專業(yè)機構租借了播出高清信號的專業(yè)廣播設備索尼HDW M2000P錄像播放機。這種錄像機采用高效率、高質量的HDCAM高清晰度記錄格式,輸出信號達到廣播高清級。
在引進的內容方面,上海大劇院堅持以“華人藝術家系列”為主題。引進的《魔笛》、《波西米亞人》、《圖蘭朵》和《秦始皇》,都有華人藝術家參與,如黃英在《魔笛》中扮演公主帕米拉;沈洋在大都會歌劇院版的《波西米亞人》中扮演哲學家科林;田浩江在《圖蘭朵》中扮演鐵木爾。
2011年8月27日,大都會版的歌劇《魔笛》首次出現在了上海大劇院的大屏幕上,這也使得上海大劇院成為繼日本和中國香港之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高清歌劇在亞洲的第3個落腳點。
而本月23日、24日演出的《圖蘭朵》,則是這一系列的第3部作品。從座無虛席的現場和場外黃牛收票的熱情可以看出,上海年輕的觀眾開始認可這種數字手段帶來的歌劇演出。
資源整合 拉長產業(yè)鏈條
對于這種劇場之中改放電影的做法,也有人提出質疑:“歌劇是現場表演藝術,把大劇院變成電影院,會喪失表演場所應有的定位和作用!
對于這種憂慮,業(yè)內人士認為,相對于大劇院舉辦的現場演出而言,高清歌劇的播放,只占到很小的比例。適當引入高清歌劇,并不會影響到劇院作為表演場所的屬性。
此外,應看到高新技術發(fā)展給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傳播帶來的無限可能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表演,往往封閉在劇院等固定的場所,而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家的表演以及觀眾的感官都將被大大延伸,表演場所的內涵將大大拓展。
“高清歌劇,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高新技術給歌劇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對于國內歌劇產業(yè)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它拓展了這一產業(yè)的鏈條,為它走向真正的產業(yè)運作,提供了借鑒。當然,從目前來看,國內的高水平劇院仍然不足,而影院建設速度較快。在現有條件下,劇院可以考慮和條件成熟的電影院線合作,通過資源整合,拉長產業(yè)鏈條,為自身走上良性運作創(chuàng)造更大的空間。”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閆賢良說。
科技給演藝業(yè)帶來了什么
高新科技,給藝術創(chuàng)作與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上海大劇院的現場,15臺高清攝像機的敏銳捕捉,讓大都會歌劇無論是服飾上的珠光寶氣還是演員表演中的細微情緒轉變,都清晰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此外,演出前,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以及國家大劇院版《圖蘭朵》中卡拉夫王子的父親鐵木爾的飾演者、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的講解視頻,也讓觀眾得以更好地理解這出劇目的形式與內涵。
高新科技,讓更多觀眾有了接觸頂尖作品的機會。包括歌劇在內的舞臺藝術作品,涉及人員眾多,舞美投入較多,制作成本較高,這也使得演出票價往往高昂。對于大都會歌劇院的作品而言,更是如此。一般這類歌劇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票價在100美元以上。而據上海大劇院透露,引進高清歌劇《圖蘭朵》的版權費用為1萬美元,與現場演出投入不可同日而語,這也使得高清歌劇的票價多在200元以下,能夠承受此一價位的觀眾人數大大增加。而大都會歌劇院向公立學校免費提供直播信號的做法,讓更多的觀眾得以消費歌劇產品。
高新科技,讓演藝產業(yè)有了走入良性循環(huán)的更多的空間。當前,我國的演藝產業(yè)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投資方老是擔心收不回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總是抱怨票價太高。這種結構性的矛盾的產生,固然有盲目追求大制作造成成本過高、現階段我國公眾文化消費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歸根結底卻是由于產業(yè)鏈的不完善。由于產業(yè)鏈條不完善,我國演藝業(yè)很難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而沒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演藝產品的消費始終屬于小眾群體,這又制約了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而高新技術的介入,則無疑為演藝業(yè)擴大自身的受眾群、拓展自己的產業(yè)鏈條,為它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契機。
更多相關: AV集成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舞臺燈光網提供,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視聽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